盛事香港上軌道 政府焦點重點拼經濟 文:劉信

23條立法一事終於畫上句號,過去每屆特首選舉,候選人均會被問及立法的事宜,回答在公關上稍有不慎,便會立即媒體放大,將整場選舉的焦點由互拼政綱被反對派變相騎劫。如今這些日子終於過去,香港終可加速全力拼經濟,保民生,鞏固得來不易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。

最近半年,發展「盛事香港」成為經濟的主軸,由「繽紛系列」活動,到引起掀然大波的國際邁亞密來港,以至近期的一系列藝術性活動,政府能大力推動盛事吸引區域性旅客來港、鼓勵港人外出固然成效漸見。與此同時,政府財政緊絀眾所周知,如何守好盛事基金門檻,選擇能刺激旅客來港意欲的盛事便考功夫。

簡單劃分,盛事可分兩種,一種是「主力」、一種是「輔助」,前者即使沒有其他配套,單是舉辦已經可以吸引周邊地區旅客來港。最直接的例子,一如球王美斯來港獻技、國際天后Taylor Swift舉辦演唱會,以至金庸百年誕辰展等等。大力投資這一類活動對推動香港形象,吸引旅客來港消費明顯有具體的回報。

然而,不是所有盛事都有這一效果,不少盛事同樣都有吸引力,但卻成不了吸引旅客來港的唯一因素。可能是來港旅程中的其中一個行程,不算可有可無,但卻對大部分旅客沒有一種一定要因為該盛事來港的吸引力。這一類盛事,政府都應該要資助,資助同時亦要調節好舉辦時間,避免太多盛事一下子湧出來。

確保盛事的安排良好外,非常重要的是政府需要確保宣傳,除透過本地宣傳刺激市民的消費意欲外,始終連年派發消費券都無法刺激消費意欲,宣傳更應鋪天蓋地地在周邊地區進行,從而達至成為有意來港旅客的來港導火線。

如何衡量盛事的成效也是公眾會想知道的事情,盛事的推行必然有助香港發展,但事後如何為每個盛事檢討,令香港作為盛事之都,能夠兼容不同類型的盛事,百花齊放。

一如當初「盛事香港」被提出之際,有關商業性利益衝突的問題,筆者已指出近乎必然會發生。政府贊助商業活動的舉辦,當中必然涉及利益問題,但只要有法可依,相信問題不大。事實上,政府這一種贊助盛事舉辦的方式,可以讓商界在盛事舉辦的多元化上承擔更多風險,使香港在盛事發展上有時間及空間尋找自己的定位。

不過說到底,「盛事香港」推行已一段時間,政府應明白單靠盛事難以作為單一復甦的動力。推動旅客來港,讓香港重新在國際及亞洲上發光,需要更多不同的舉措。既然盛事已初步上軌道,政府亦應向前尋找新的增長點,復甦點,帶領香港經濟上由治入興。

文:劉信

媒體工作者,學研社成員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